A4驻留|公开征集:你理解的“附近”是什么?
答案公开征集
👇
艺术家 王子月
向所有人征集对于“附近”的理解,
并可能将您的回答用于作品创作中!
问题:
1. 你理解的“附近”是什么?
2. 你和“附近”的界线是什么?
3. 你认为“附近”的消失是从哪一刻开始的?
4. 你对“附近”的控制力是多少?
要求:
1. 任选其中两个问题,用视频回答;
2. 15-30秒,MP4或MOV格式;
3. 取景范围如下:
参与方式:
请于10月17日前将您的视频发送至邮箱bubblesmint@outlook.com,我们欢迎所有年龄、所有职业的人的答案。
往期工作坊现场,感谢艺术家供图
节奏
王子月来到四川的三周间,成都正节节步入冷雨不断的秋季。原定于9月12日的第一期活动向后顺延了一周,并调整了场地。这期间,她告诉我们:“没关系,节奏可以慢下来。”
成都是很多人心中“慢生活”的城市:“受地理环境影响,成都相对于北上深杭其竞争压力、竞业压力会稍小,而在天府之国这座可以内循环的城市,食物依靠物流的情况不会特别严重。”王子月认为,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准一线城市很有参考性,可以与杭州做一个样本化的对比。这次“问题剧场” 成都站探讨的问题便是:“附近的消失”是否会导致“去身体化”的焦虑。
艺术家用她的节奏了解成都,借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多方位地感受这个地区。她说:“田野观察是一种方式。跟别人聊天也是一种,在那儿来来回回的交流,做问答访问。市井吃喝,这些都是。”在老友的带领下,艺术家走过成都的市中心,也走到了东南西北四个角的郊区。
大慈寺和太古里的对比,感谢艺术家供图
“我的一位策展人朋友推荐我去太古里中心的大慈寺,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地方。”王子月笑着和我们分享她在市中心的见闻:“刚从大慈寺踏出来,耳边还有念经的声音,寺院一墙之隔的广场上LV正在做活动,请了偶像男团的成员和小花旦,追星族的声音混着诵读经文的声音,当下特别魔幻,我就把它录了下来。”
城市化进程对人体施加的影响也是她关注的重点。在1号线南端的一处新居民区,她表示:“这种有反射面的大楼会让人特别焦虑。从观感上,这种颜色使人感到冰冷,有疏离感,过往行人见到墙立面的反光玻璃,会不自觉地立刻昂首挺胸,对自己的形象有所警惕。这也许适用于写字楼,但不适合用在居民区,家应该是让人放松的地方。”
装饰着镜面与标语的建筑,感谢艺术家供图
人体更适应的节奏,或许是慢一些的。王子月始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保持警觉。
温度
问题的发现,赋予了“问题剧场”工作坊意义。王子月希望她的社会实践能带来一些关于问题的思考,关于每个人内心答案的思考。或许最终参与者与观众能在剧场中感受到一丝人文关怀与温暖,而不仅仅是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的心痛与无奈。
人类学家项飚谈到:“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一种自信,能够在“附近”构造出一种爱的关系。”可是现在,生活的云端化使人的身体“感知”逐渐消失,“附近”正在消失。艺术家对这种现象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并且询问:我们是否该重返“附近”、重返身体?王子月说到:“算法创造的便捷性使人不需要出门依然可以活一个月。住在房子里,可以单靠点外卖,点配送生存。人不打交道这件事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经常不和他人打交道,会变得不喜欢讲话。作为独立的个体,人越走越向内,会越走越小。整个人生经验,还有认知,都会越走越狭窄。”而因此,“在现在数据化的社会里,如果你不去主动地参加活动,人会越来越个体化,越来越孤独。”这些问题便是这次问题剧场关心的主语。
手机APP上的“附近”
第一场工作坊中,王子月提出20个关于“附近”的问题,并让每位参与者画下各自的答案。第二期工作坊中,她找出其中五个问题,引导成员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一个故事性的讲述来回答。“意见的表达不仅是语言的,也许是肢体表达,也许是借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作为道具来表达。”艺术家补充。她也强调,剧场是她社会实践的方法,最终作品的呈现方式是不受媒介限制的。
“个人地形图示”,感谢艺术家供图
这五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即为:你理解的附近是什么?王子月举例,“对四五十岁的人来说,‘附近’可能是老家的街口处、一个村子内;对我来说,‘附近’是APP上的附近,如外卖可送的几公里内、三十元打车费的距离以内。这个词在现在对每个人的含义已经不一样了,空间感、距离感也完全不一样。”因此,她招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在一起,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参与者背景不同至关重要,以便于各自的答案可以互补,使其他人能有新的认识。
工作坊现场,感谢艺术家供图
工作坊制造了相遇的场合,面对面的相遇唤回了附近的温度,而这种温度会延续下去。“生活经验不同的参与者们在这座城市里原本不会相遇,但工作坊在他们原本的生活轨迹上重新编织出一条脉络,最终建立一个新的生活交际网络,构建出他们的集体历史记忆”。王子月说到:“可能做完这个工作坊我离开了成都,但是参与者们是继续存在于成都生活的,我希望他们未来依然可以有所交汇。”
艺术家介绍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艺术家相关讯息
👇
A4驻留 | 王子月:我应该“在”京都
A4驻留 | 王子月:一辆驶入京都街头的大卡车
自2011年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从2019年起,麓湖·A4美术馆迎来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的落成以及周边更多公共空间与户外区域的使用,拓展基于驻留艺术中心而展开的艺术家展览、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活动、区域互动与共生的现场,建立与周边社区、业态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连接不同人群与机构,形成以公众沟通与交流为目标,城市新兴区域文化形态与结构为背景,以实验性与专业性为工作方法的文化艺术项目。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5月至次年1月,可同时接待10-11位艺术家开展工作。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位于麓湖生态城麓坊中心,包括10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2个公共活动区域和1个1230平米的驻留展厅。
同期展览
扫描下方二维码
购买9月26日-12月6日iSTART儿童艺术节门票!
扫描下方二维码
购买9月19日-10月25日Potting盆栽艺术展门票!
内容编辑:王子月 陶怡如
内容排版:江坤瑾
内容校对:蔡丽媛 江雨杉